健康入春 预防先行
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忻州市幼儿园
春天乍暖还寒,气候变化无常,是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人体内环境很难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幼儿属易感人群,免疫力相对低下,很容易被感染。
为了确保幼儿健康成长,忻州市幼儿园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认真做好开窗通风、园内清洁消毒工作等。同时提醒广大家长,一定要做好疾病预防与健康保健措施。
01 春季传染病的种类
校园春季传染病以呼吸道传播为主,部分通过消化道、直接接触等传播途径。其中学校常见的传染病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流感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达39—40℃甚至更高。伴随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呼吸道症状较轻,咽干喉痛、干咳,可有腹泻。
手足口病:常见的表现有先出现发热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
诺如病毒:一般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因此经常被误认为“食物中毒”。成人和儿童感染诺如病毒后症状有所区别,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诺如病毒感染的潜伏期较短,通常为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发病后2-3天即可康复。但对于婴幼儿、老人,特别是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诺如病毒感染可导致脱水等较严重的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潜伏期3-10天,以发热、咽痛、咽峡部粘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伴有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冬春季为高发季节,主要感染1-7岁儿童,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1.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有效、经济的传染病预防措施,新冠病毒感染、流感、手足口病、水痘、麻疹都有相应疫苗可以接种预防。
2.做好个人卫生
勤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时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或去人流密集的区域时,建议佩戴口罩。
3.做好清洁消毒
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至少三次,每次半小时;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正常情况下保持清洁即可。
4.劳逸结合,增强体质
注意生活规律,不睡懒觉,做到早睡早起,保证充足适量的睡眠。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坚持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5.均衡饮食,加强营养
增加含钙量丰富的鱼虾、豆制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取,适当搭配粗粮和杂粮,避免高糖分、高脂肪和油炸食品。
6.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咳嗽、腹痛腹泻、起红疹等症状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被诊断为传染性疾病,及时告知老师,并做好自我隔离,避免带病入园。
1.加强健康监测
幼儿园应做好晨、午检工作。对于有发热、咳嗽、出疹、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的幼儿或教职工,不提倡带病来园工作或学习。幼儿患传染病后应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病愈且经保健医综合判断后方可来园。
2.加强卫生管理
做好教学区域、公共生活区域的日常通风和清洁消毒工作,保持教室空气流通。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学校要提供自来水、洗手液、消毒液等必要的洗手消毒设施,教育幼儿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加强健康宣传
通过线上资源及公告栏等线下资源,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讲。养成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提升防病意识、自我防护能力。
4.做好消毒工作
遇有幼儿在教室等公共场所呕吐,老师要及时疏散周边学生,及时清理消毒呕吐物,处理呕吐物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防止感染。
亲爱的家长朋友,春季虽是各类传染病的高发时期,但如果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家园携手,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 | 保健室
审核 | 园长办公室